鱼肉因其高蛋白、低脂肪、富含 Omega-3 不饱和脂肪酸等优势,一直被奉为 “健康食材典范”。无论是营养师推荐的每日膳食搭配,还是寻常百姓的餐桌,鱼肉都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好食材” 若搭配 “坏吃法”,不仅会浪费营养,甚至可能危害健康。从烹饪方式到食用细节,这些吃鱼的误区,很多人或许每天都在犯。
盲目追求 “鲜”,生吃未达标鱼肉
“生吃鱼片口感鲜嫩” 是不少人的偏爱,但并非所有鱼肉都适合生吃。淡水鱼可能携带肝吸虫、肺吸虫等寄生虫,海鱼若未经过低温急冻处理(通常需在 - 20℃以下冷冻 7 天,或 - 35℃以下冷冻 15 小时以上),也可能残留细菌和寄生虫卵。去年某医院就接诊过一位因长期食用未达标生鱼片而感染肝吸虫的患者,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最终需通过药物驱虫治疗。即使是三文鱼、金枪鱼等常见生食鱼类,也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的、经过检疫和低温处理的产品,避免贪图 “鲜活” 而忽视安全。
煎炸过度,营养流失还伤胃
为追求香脆口感,油炸、干煎是很多家庭处理鱼肉的常用方式,但高温烹饪会让鱼肉的营养大打折扣。Omega-3 不饱和脂肪酸对热敏感,高温煎炸会使其氧化分解,失去调节血脂、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同时,鱼肉中的优质蛋白在高温下可能产生有害物质,长期食用还会增加肠胃负担。
忽视 “鱼胆有毒”,盲目偏方伤身
民间曾流传 “鱼胆能明目、清热解毒” 的说法,一些人因此冒险生食或煮食鱼胆,殊不知这是极具风险的行为。青鱼、草鱼、鲤鱼等常见淡水鱼的鱼胆中含有鲤醇硫酸酯钠等毒素,这些毒素耐热性强,无论生吃、熟吃还是泡酒,都无法破坏其毒性,误食后可能引发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伤等中毒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吃鱼 “挑三拣四”,营养摄入不均衡
不少人吃鱼时只爱吃鱼肉,却丢弃鱼皮、鱼骨和鱼籽,殊不知这些部位也含有丰富营养。鱼皮富含胶原蛋白和 Omega-3 脂肪酸,适量食用对皮肤和心血管有益;鱼骨(尤其是软骨)可熬汤,能补充钙质;鱼籽虽然胆固醇含量较高,但也含有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健康人群适量食用并无大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