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养生警惕,此时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下降,燥邪当令,养生门道众多,若不加以注意,身体很容易出现问题。了解以下养生要点,助您安稳度过金秋。
饮食:祛湿润燥,合理进补
出伏后,脾胃经过一夏的“湿困”,较为虚弱,此时若贪凉,继续食用冰饮、刺身、凉菜等寒凉食物,会刺激肠胃,引发腹泻、胃痛。而且秋季燥气渐起,一味祛湿会加重身体干燥,养生需“祛湿不伤阴,润燥不助湿”。
“贴秋膘”是出伏后饮食的重要话题。伏天暑热耗气伤津,人们食欲不振、胃功能减弱、气血不足。出伏后天气渐凉、食欲好转,古人会通过进补调养身体、恢复体力。北方人出伏爱吃饺子,寓意“补福”;南方人则偏爱老鸭汤等清淡汤品,既能祛暑又能滋阴。
成都平安中医肿瘤康复中心赵建华主任指出,秋季肺气宜收不宜散,中医认为辛味发散、酸味收敛,饮食应少食辛味,多食酸味及滋阴润燥食物。可多吃梨、百合、银耳等润肺生津的食物,山药、莲子等补肺健脾的食物,以及山楂、乌梅等酸性收敛的食物;少吃辣椒、生姜等辛辣之物,少食烧烤、火锅等易生痰热的食物,忌食生冷以防损伤脾阳。
起居:顺应天时,防寒保暖
出伏后,白天渐短、夜晚渐长,应遵循古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顺应秋季“收敛”之气。早睡能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
秋季昼夜温差大,要注意防寒保暖,早晚添衣,出门带外套,护住大椎穴,避免寒邪直中;室内湿度保持在50% - 60%,可使用加湿器。
运动:温和适度,增强体质
秋季“宜收不宜散”,过度出汗会耗伤肺气和津液,加重秋燥带来的口干、乏力、皮肤干等问题。因此,运动要悠着点,注意及时补水。适宜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温和项目,既能活动身体,又不会过度消耗。
对于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感冒是疾病急性发作或加重的主要诱因,适当运动可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情志:调摄精神,收敛神气
秋季在五脏与肺对应,肺在志为忧,秋天易“悲秋”,过度忧郁伤肺气。《黄帝内经》提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所以秋季养肺首先要调摄情志,保持情绪稳定。
减少过度思虑,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剧烈波动,遇事“缓三秒”,情绪激动时先深呼吸3次。不开心、焦虑时及时倾诉,主动排解忧虑。培养兴趣爱好,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登高望远,使身心愉悦。
出伏后,天气变化,我们的生活习惯也要随之调整。从饮食、起居、运动到情志,全方位做好养生,才能顺应天时,减少疾病发生,健健康康迎接凉爽的秋天,安稳度过秋冬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