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是身体应对损伤或感染的自然防御反应,但并非所有炎症都是 “良性” 的。当炎症长期持续、反复刺激组织器官,就可能破坏细胞正常的生长规律,诱发基因突变,进而逐步向癌症发展。医学上,这种由慢性炎症驱动的癌症被称为 “炎症相关性癌症”,占所有癌症病例的 15%-20%。以下几种常见炎症,尤其需要警惕其癌变风险。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 “前奏” 之一
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炎症,但并非所有胃炎都会癌变,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风险最高。正常胃黏膜能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会逐渐变薄、腺体萎缩,失去正常的消化功能。若同时感染幽门螺杆菌,细菌会持续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反复加重,进而出现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细胞变成类似肠道细胞的形态)、异型增生(细胞出现异常增殖),这两个阶段被称为 “癌前病变”,若不干预,10-20 年内发展为胃癌的概率可达 5%-10%。这类患者常伴有上腹部隐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症状,一旦出现黑便、体重骤降,需立即就医检查。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癌的重要诱因
肝炎病毒(尤其是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引发的慢性炎症,是我国肝癌的主要 “推手”。乙肝或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会长期潜伏在肝细胞内,不断复制并破坏肝细胞,导致肝脏反复出现炎症、坏死与修复。这个过程中,肝细胞会不断再生,再生过程中容易出现基因突变,逐渐形成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每年发生肝癌的风险约为 3%-5%。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或病毒阳性。因此,乙肝 / 丙肝患者需定期检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脏超声,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避免炎症持续损伤肝脏。
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 “隐形杀手”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而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组织长期受损后的慢性炎症状态,酗酒、胆结石、遗传因素是主要诱因。胰腺反复发炎会导致胰腺组织纤维化,破坏胰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同时炎症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胰腺细胞的 DNA,增加细胞癌变的概率。数据显示,慢性胰腺炎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 10-20 倍,且病程越长,风险越高。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剧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还可能伴有消化不良、体重下降等症状,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排查,避免延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的 “潜在威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患者的肠道黏膜会出现持续的溃疡、出血和炎症,肠道细胞在反复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异常增生,进而发展为癌前病变(如锯齿状息肉),最终可能演变为结直肠癌。一般来说,患病时间超过 8 年的患者,癌变风险会显著升高,若病变累及全结肠,风险更是普通人的 15-30 倍。患者常见症状为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若出现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腹部肿块,需警惕癌变可能。